四手难敌双拳? 研究称志趣一致者组团队效果更好

admin 26 0

优惠价:¥

原价:¥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职场,团队合作正逐渐成为学习和工作的主流方式。然而,有人注意到,这种合作模式亦会遭遇诸多挑战,其效率有时甚至不及个人独立行动。

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携手问卷网,针对2000名具备团队合作背景的个体展开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37.6%的受访者认为团队协作的效率并不总优于个人独立行动,而33.1%的受访者则持有相反观点。同时,60.3%的受访者指出,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能力较强成员的过度依赖,而50.4%的受访者则反映团队成员在意见统一上存在困难。65.3%的受访者认为志趣一致的人组成团队效果最好。

37.6%受访者表示团队合作的效率有时比不上“单枪匹马”

赵龙,这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回忆起前些时日与师姐一同前往广州执行任务的经历。那里的工作进展迅速,尽管两人分析问题的视角各异,但通过各自阐述观点并进行实际探讨,他们很快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此同时,另一位师姐独自在山东电科院进行相同的实验,却陷入了困境,思维受阻。最终,她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成功解决了问题。

赵龙在平日的学习中,常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参与众多项目。这样的团队,成员间目标一致,沟通与协调自然顺畅,工作效率也显著提升。然而,若团队成员中有人懒散,不愿分担任务,甚至只是混日子,那么那些勤勉的“实干者”便会感到疲惫不堪。

周敏(化名),北京某传媒集团的一员,她觉得团队协作并非总是优于独立行动。她所在的小组曾经接手了一个项目,该项目的任务是采访几位与性侵事件相关的人物,这一话题极为敏感,推进起来颇为棘手。成员们纷纷推卸责任,直到截稿日期临近才匆忙展开工作。在过程中,关于谁是主笔的问题引发了持续的争论,最终呈现的成果也并不令人满意。她私下里想:“如果是我一个人负责,或许能做得更好。”

在调查中,有37.6%的受访者坦言,团队协作的效率有时甚至不及个人作战。而另一方面,33.1%的受访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那么,究竟哪类人更倾向于团队合作呢?调查结果显示,30.5%的受访者认为,那些能力不足、需要团队来“遮掩”的人更偏爱团队合作。同时,33.5%的受访者则认为,能力较强的人更倾向于团队合作。另外,还有36.1%的受访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行事风格。

天津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张宝义指出,在团队协作中,沟通技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人们对网络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他们花费在虚拟世界中的时间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与人交流及协作的能力。

赵龙指出,团队成员需有共同的目标,至少应对问题抱有共同的兴趣。若某成员可有可无,则不宜纳入团队,否则只会成为团队的负担。他认为,团队成员应各展所长,在工作中互相补充,提升整体效率。单靠一人承担重任,实乃不科学的做法。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李楠提出,协作如同婚姻,需要寻找到一个成熟、稳重且富有责任感的伴侣。唯有如此,方能安心投入工作,避免出现不劳而获、只想分享成果的负面行为。

团队构成中,哪类群体更易发挥出色效能?调查结果显示,65.3%的受访者强调团队成员间需拥有共同的志向和目标,52.0%的受访者则认为勤奋踏实的态度至关重要。此外,还有以下观点:能力相当者(48.1%)、擅长交流者(46.5%)以及各有专长者(45.0%)。

60.3%受访者表示团队合作中存在依赖能力较高者的现象

李楠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常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任务分配不均,由于每个人的专长和熟悉领域各有差异,导致有些人承担了较重的责任,而有些人则相对轻松。这种情况有时会激起争议,大家会坦诚地交流意见,力求使任务分配更加均衡,然而,要做到完全公平却并非易事。

李楠指出,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是团队协作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遇到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时。例如,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讲解对某位西方哲学家的认识,然而由于大家对感兴趣的哲学家各有偏好,对哲学家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这导致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始终无法明确团队的研究方向,最终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能力较强的成员不够积极(占比60.3%),成员间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占比50.4%),以及团队结构松散、工作效率低(占比50.0%),这些问题被视为较为普遍。此外,还有分工不均且难以平衡(占比42.7%),成员性格和行事风格差异较大,导致沟通成本上升(占比39.7%),以及个别成员临时改变计划,扰乱团队安排(占比25.8%)等问题。

在团队协作中遇到难题时,我们通常会采取哪些策略来化解?调查结果显示,优先考虑的是通过探讨寻找共识(占比61.8%),此外,还有其他途径:遵从团队领导的指示(占比55.3%),多数决定(占比43.6%),尊重能力较强的成员(占比41.2%),以及针对不同意见实施不同方案(占比12.2%)等。

赵龙的团队在遇到分歧时,会首先进行深入的交流,接着寻求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案,或者挑选出几个备选方案。如果实在难以达成共识,就会采取投票的方式,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确保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决定。

68.6%受访者认为树立团队意识能更好发挥团队作用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队员的素质、交流技巧以及管理能力均至关重要。然而,若遇到那些提不起劲儿的队友,确实让人感到无奈,甚至有时难以想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赵龙如此表示。

张宝义指出,仅仅将数人聚拢并非构成团队之道。在团队成立之初,需对每位成员的专长与喜好进行深入剖析,确保他们处于最适宜的岗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队员们的潜能,提升团队运作效率。同时,还需加强团队成员对团队及集体的归属感,倡导相互扶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且高效的团队氛围。

在当前,众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难察觉,团队协作的考核形式日益增多,这种考核不仅涉及知识和技能,更侧重于评估与人协作的能力。张宝义提出,学校应当通过课程与考核制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摒弃孤军奋战的个人模式。毕竟,高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才的培育基地,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他人,这些是学校应当传授给学生的。

学校目前频繁举办的社团活动以及大学生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然而,这仅仅营造了一个外部条件,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还需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张宝义如是说道。

为了提升团队效能,多数受访者强调,构建团队共识、共同承担职责与荣誉至关重要(占比68.6%),同时,有59.6%的人提出应尽早指出团队成员的问题,以防问题恶化。此外,还有其他建议:尊重个体差异,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占比53.6%),在合作初期确立团队规则(占比47.7%),个人应主动融入团队,加强协作(占比38.7%)。

在受访者群体中,00后占比仅为0.4%,而90后则占据了19.5%,80后以54.3%的比重占据了多数,70后以19.8%的比例紧随其后,60后占比为5.0%,50后则仅有1.0%。

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的记者杜园春以及实习生孙静,他们的报道来源于2017年5月11日《中国青年报》的第七版。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