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介

admin 新闻中心 5

埃及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简称,坐落于非洲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介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交汇处,担当着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枢纽角色。这个国家在北方通过地中海与欧洲地区相连,在东方则经由阿里什直接抵达巴勒斯坦。它的西部与利比亚接壤,南部与苏丹相邻,东部濒临红海,同时与巴勒斯坦接壤,在东南方向上则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埃及拥有超过两千七百千米的漫长海岸线。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其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都极为关键。

埃及占地100.145万平方公里,横跨亚洲和非洲,主体部分在非洲东北部,西奈半岛在亚洲西南部,靠近苏伊士运河。国家轮廓大致为不规则四边形。东西方向距离1240千米,南北方向距离1024千米。地势较为平坦,缺少大型山脉,最高点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

埃及绝大部分地区是海拔介于100至700米之间的平坦高原,红海沿岸及西奈地区分布着丘陵和山地。全国约95%的面积属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西部利比亚沙漠占据国土三分之二,主要是由流动沙丘构成,其中散布着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则遍布着砾石荒漠和裸露的岩石高地。

全球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该国,埃及境内河段长达1350公里,其两侧构成宽度介于3至16公里之间的狭长地带,并在首都开罗往北处扩展出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区域,受其滋养,河岸两侧的谷地孕育出面积约为1.6万平方公里的绿洲连片区域

最大的湖泊包括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还有由阿斯旺高坝造就的非洲面积最广的人工湖,即纳赛尔水库,其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国内天气普遍干燥,降雨稀少,气候呈现干热特征。埃及南部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夏季温度偏高,日间与夜间温差显著。尼罗河三角洲及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类型接近亚热带地中海,整体较为温和,其他广大区域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地带,青尼罗河发源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地带,两条河流的涨水期时间不一致。一月气温为十二度,七月气温为二十六度;该区域整体干燥且降雨稀少,年度降水总量介于五十至二百毫米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呈现热带沙漠气候特征,气候酷热且干燥,气温有时能达到四十度。每年四月至五月期间,经常会刮起名为“五旬风”的强风,这种风夹带着沙砾,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埃及位列世界四大古国之中。距今约五千年前,此地建立了首个奴隶制政权。此后,古埃及历经三十一个朝代的更迭。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期间,先后遭受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以及罗马的相继统治,期间时有中断。

古埃及文明在公元4至7世纪期间被东罗马帝国吞并而消亡,接着被波斯萨珊王朝所控制,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又遭到阿拉伯人的侵袭,最终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阿拉伯帝国后期,埃及出现了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

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开罗国民(埃及)

马木鲁克王朝从1249年起掌控此地,1517年遭遇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随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埃及属地。

1798年至1801年期间曾被拿破仑统治过,1805年到1840年期间在穆罕默德·阿里的领导下实现了短暂的自主。

1882年被英国军队占领,1914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确认埃及获得自主权,不过依旧维持对埃军事、外交、少数族群等领域的管辖权,埃及当局依旧是英国操控下的代理政权,依照英埃双方达成的共识,英国有权随时为维护自身在埃及的利益而派兵进入该国。

1952年7月23日,由纳赛尔领导的那批“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发起了军事行动,他们瓦解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组建了“革命指导委员会”,从而控制了国家权力,赢得了国家的真正自主权,从此摆脱了外来控制。到了1953年6月18日,他们又废除了帝制,宣布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开罗国民(埃及)

1954年,英国不得不分阶段从埃及撤离军队,1956年英军才彻底离开埃及,不过该国依旧掌控着苏伊士运河区域的实际权力。

1956年,纳赛尔实施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政策,此举触发第二次中东冲突,英法以三国联合出兵,迅速攻占西奈半岛及运河地带,消灭埃及多个部队,同时向埃及主要城市实施空袭,意图威慑当地民众。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个国家存在了三年多。1961年9月,叙利亚宣布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恢复独立。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国名:

普遍觉得,英语里的“埃及”一词源自古希腊语。阿拉伯人称呼它为米斯尔,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表示“广袤的国土”。埃及还被称为金字塔的故乡,棉花的产地。

国旗:

埃及国旗是长方形的,长宽比例为三比二。它由三个平行的横条构成,颜色依次是红、白、黑。白色条带中间装饰着国家的徽章。红色代表革命精神,白色象征纯净和未来的光明,黑色则意味着埃及历史上的艰难时期。

国徽:

埃及的国徽是一只金鹰,名叫萨拉丁雄鹰。这只金鹰头部高昂,翅膀展开,代表胜利、勇敢和忠诚,它象征着埃及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在高空中自由翱翔的精神。鹰的胸前是红、白、黑三色国旗的盾形图案,底部的基座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名称。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首都:

开罗占地3085平方公里,居民达800万之众。它是阿拉伯世界与非洲大陆中人口最密集的都市。夏季气温峰值可达34.2度,谷底则为20.8度;冬季气温峰值降至19.9度,谷底为9.7度。

埃及位列非洲经济体第三位,属于对外贸易活跃的市场类型,具备比较健全的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构造。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接近一半。工业领域主要涉及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产业。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55%,农业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旅游业收入、海外侨民汇款以及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是该国最主要的四项外汇收入构成。

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以石油化工业、机械制造业及汽车工业为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工业产品出口额大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0%,工业领域吸纳了274万名劳动力,这一群体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

埃及以农业立国,乡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工作者约五五十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全国能耕种的土地有310万公顷,大约占国家总面积的百分之三点七,其中大部分是能灌溉的土地。这里的耕作方式很精细,一年能收获两季或三季,是非洲每单位面积产出最多的国家。埃及以出产长纤维棉花和水稻而闻名,这两种作物的收成量在整片大陆都是最高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也名列前茅,此外还出产糖蔗和落花生等农产品。农业是该国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支柱,政府部门非常看重农业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的拓展。重要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大麦、棉花、水稻、土豆、豌豆、苜蓿、玉米、糖蔗以及各类水果蔬菜。在对外贸易方面,棉花、大米、土豆和柑橘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_开罗国民(埃及)

埃及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境内分布着众多闻名遐迩的古迹,这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当地政府将推动旅游产业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关注。其中,备受推崇的观光地包括诸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高坝以及沙姆沙伊赫等诸多著名景点。

人口达九千四百五十五万。伊斯兰教是国家的信仰,其教徒以逊尼派为主,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八十四。科普特基督教徒以及其它宗教的信徒合计约占百分之十六。

根据埃及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信息,该国总人口数已达九千一百万之众。扣除旅居海外的数百万民众,本土居民数量超过八千三百万,稳居西亚北非区域之首。据埃及当局预测,至二零二五年,总人口规模有望突破一亿大关。

近些年,埃及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同时,该国人口分布极为密集。埃及疆域面积仅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在中东和非洲算是较小的国家,并且大约95%的领土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真正适合居住的区域仅有5万多平方公里。所以,埃及将近一半的人口聚集在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那里是埃及最富饶的地区。首都大开罗地区仅此一处,人口数量就接近两千万人,这个数字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埃及民众数量激增导致贫困现象十分严峻。依据联合国每日生活费不足两美元的界定,该国贫困人群的占比达到了四成。约一千五百万之众居住在简陋的聚落或临时搭建的居所之中。

埃及人口规模巨大,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条件,当局长期以来推行一项特殊政策,涉及食品与能源供应方面,具体做法是,官方按市价买入相关物资,再以远低于成本的价钱分发给民众。

埃及文化带有非洲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色彩,尤其在亚历山大城表现明显,开罗也具有类似特征。这种文化中还融入了黎凡特文化的元素,具体体现为法国、希腊、土耳其和叙利亚文化的交融。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发动了征服,新的当权者和本土文化的维护者开始推广阿拉伯语及伊斯兰教,这一过程中强调禁止使用神像,这对多数埃及人脱离先前法老与希腊罗马时期的信仰产生了深远作用,仅有少量旧习俗在科普特教堂里经过改造得以留存至今。

埃及城市里,中等收入群体的日常和习惯,跟西方居民差别不大。比如开罗,那里有许多书店、影剧院、新落成的歌剧院、各种文化组织以及大学,这些人经常能参与并感受世界各国的不同风情。而城市里的穷人,虽然比从法老时期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单调乡村生活要有趣些,但日子仍然挺枯燥的。电视节目、电影放映以及社区联欢,都为大众的日常带来欢愉。街头商贩正忙着售卖精巧的手工制品和甜食,当地也举行婚典,现场有乐器演奏、修行者吟唱、木偶表演、故事讲述和歌舞表演。

埃及人偏爱甜品,在正式宴席上或富裕人家宴饮结束时,通常都会端上甜品作为压轴菜式。

埃及的知名点心包括库纳法和盖塔伊夫。锦葵汤与基食颗是当地民众日常饮食中的优选。盖麦尔丁是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蚕豆是极为重要的食材,其烹饪方式丰富多样,由此产生的食品也形态各异。比如有切碎的蚕豆、油炸的蚕豆饼、炖煮的蚕豆、干炒的蚕豆以及生食的青蚕豆等。

埃及人普遍将“耶素”当作主要食物,用餐时会搭配“富尔”(煮熟的豆子)、“克布奈”(白质乳酪)、“摩酪赫亚”(各类汤品)一起食用。“耶素”是一种不含发酵剂的圆形埃及面包,他们偏爱羊肉、鸡肉、鸭肉、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食材。在饮食偏好上,他们通常追求口味清鲜、甜润、芬芳,避免油腻。烤全羊是招待客人的拿手菜式。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还特别爱吃中国川莱。

埃及成年男性达到结婚年纪,首先需向女方家父表达婚意,或从母系亲属及邻里间挑选伴侣。男方提亲之后,双方开始商议女方嫁妆的数额,通常男方会将嫁妆总额的三分之二作为彩礼赠予女方。接着,由村中长者主持订立婚约。埃及乡村的婚礼仪式场面宏大且铺张。迎亲之前,男方会设宴款待宾客,并有歌舞助兴,有时庆典持续数日之久。迎亲队伍中,新娘的母亲率领着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前往新娘家,接回新郎的妻子,新娘将乘坐那辆以名贵克什米尔毛毡、玫瑰鲜花等精心布置的彩车。

开罗市东南方位,存在一座历史悠久的陵墓群。该地最初专门用于安放爱资哈尔大学校友以及社会名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转变为区域性的公共安息之地。人们生前便着手规划身后之所,于是成排的平房接连建造起来,形成一片类似“逝者之邦”的景象。每当伊斯兰教的重要庆典到来之际,逝者的亲属便会聚集于此,追思故人,此乃埃及特有的悼念方式。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埃及人的社交规矩融合了本土风俗与西洋习惯,两种方式并存,社会精英更偏爱欧美规范。当地民众相见时十分热络,通常先与不熟识者打招呼,采用穆斯林世界通用的问候语——"安塞俩目尔来库姆",其字面意思是"和平到你身边",也就是"您好"的意思,国内穆斯林简称为"色兰"。若是故交,尤其是分别多年后再度相见,通常会以拥抱并互贴脸颊表示问候,具体动作是用右手轻扶对方的左臂,左手环抱其腰间,先向左后向右,来去各一次或数次。同时还会接连不断地说出许多问安的话,诸如“你最近好吗?”“你身体怎么样?”“你过得怎么样?”等等。

埃及人的社交习惯主要有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他们大多是北非居民,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宗教规范要求严格遵守,灿烂的文明历史悠久;他们普遍喜爱仙鹤这种鸟类,“五”和“七”这两个数字受到欢迎;黑色、蓝色和黄色是忌讳的颜色,尤其不能提及“针”字;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吐痰,欣赏女性苗条身材被认为不妥。

男性不可以和女性开始对话;不可以称赞女性体型瘦削;不可以赞美埃及人家庭中的物品,否则会被认为你在向他们索求;不可以和埃及人讨论信仰争端,地区政治以及两性互动。

埃及下午3点到5点期间,人们普遍不碰针,商人不会售卖,民众也不会购买,即便有人愿意支付十倍价格,店主也会推辞,坚决不卖。

进入埃及的伊斯兰教寺庙,一定要脱掉鞋子。埃及人喜爱绿色、红色、橙色,却排斥蓝色和黄色,他们视蓝色为邪祟之物,认为黄色代表厄运,在办理丧事时会身穿黄色衣物。此外,他们也不欣赏熊猫,因为其外形与肥胖的猪相似。埃及人偏爱金字塔形状的莲花装饰。穿着方面,禁止使用星星图案,连包装纸若带有星星也不受欢迎,同时要避免接触猪、狗、猫、熊等动物。五、七、九这些数,深受人们青睐,而十三则被视为不吉利,带有负面意味。用餐时,必须用右手取用食物,绝对不能使用左手。无论是赠送礼品,还是接受礼品,都要双手奉上,或者仅用右手,绝不能采用左手。

提升民众福祉,埃方长期推行家庭补助政策,同时针对大米、面包、面粉、食用油、糖类及能源等基础生活物资,实施价格补贴措施。

推行全民小学教育政策。全国范围内,各级学校总数达四万二千一百八十四处,公立学校占三万七千二百一十八处,私立学校计四千九百六十六处。高等院校共有三十四所,公立大学十八所,私立大学十六所。知名院校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高校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三十二。

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_开罗国民(埃及)

人类最早的太阳历:

古埃及发明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历,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经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全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剩余的五天用来庆祝节日;同时将一年划分为三个季节,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每个季节包含四个月。古埃及的这种历法不够准确,原因是每年的实际天数是365.25天,导致每过四年就会比天文学上的时间多出一天。尽管存在这个缺陷,但在古代社会,这种历法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古王国时期,埃及人注意到尼罗河开始涨水,同时天狼星会在黎明时分出现在地平线之上,他们便将这一天定为新一年的开端。

建筑中的天文学:

古埃及的建筑设计与天文学联系紧密。著名的金字塔中包含诸多天文信息。金字塔的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胡夫大金字塔的北面设有通道,能够通往金字塔的内部区域。从该处观测北方夜空,北极星清晰可见。哈夫拉金字塔的王陵内部南北方向存在两个通风口。北面的通风口正对当时猎户座中的Zeta星。此外,狮身人面像在春分和秋分两个日子,它的正面始终朝向太阳升起的位置,这种情况持续了非常久远的岁月。

数学:

古埃及人很早就运用了十进制计数方法。现存的莱因特纸草和莫斯科纸草中,记录了诸多古埃及人的数学题目,即便只是零星片段,依然能够说明那个时期他们的数学水平已经相当高。古埃及人通过画线来计算数量,从一到九依次排列,当达到十时,他们使用一个形似倒置的“U”形状的符号来表示。然而,在书写数字111时,他们不采用重复写三个“1”的方式,而是为每个数位设定了独特的符号。这一做法表明,古埃及人在那个时代尚未完全理解十进制计数系统。

医学:

古埃及的“木乃伊”享誉千年不朽之名。古埃及人视人体为灵魂的栖息之所,欲求永生,需妥善保存遗体。制作木乃伊的技艺,早在古埃及第一王朝之前便已出现。1991年,埃及学者穆罕默德·塞闭特博士揭示,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运用了放射性元素。埃及国家博物馆在考察古代法老与王后的木乃伊时,借助探测工具发现,馆内多具来自古埃及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木乃伊内部填充物里,都存在放射性物质,这种物质能够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以及γ射线。这一发现表明,古埃及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使用放射性物质来守护法老的木乃伊。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交通运输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

铁路系统包含28条交通线路,整体延伸10008公里,设有796个客运站点,每日运送旅客达200万人。开罗地区部署了两条地下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为64公里,建设投资高达120亿埃镑。地铁三号线采取分段建设模式,其中首段全长4.3公里,次段全长7.12公里,两段工程累计耗资约64亿埃镑。

公路:总长约49000公里。

水路运输方面,有七条国际海运通道,内河航道总长度达到3500公里。目前有亚历山大、塞得港、杜米亚特、苏伊士等62个港口,每年总共处理800万个集装箱,海港的货物交易量是1.01亿吨。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重要国际水道。运河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让通过运河船只的最大载重量提升到24万吨,并且能够容纳第四代集装箱船通行。

航空运输方面,有民用航空器共55架。全国范围内分布着30个机场,其中具备国际航线起降条件的机场有11个,开罗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家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位于开罗解放广场中央地带,始建于1902年并对外开放,堪称全球知名度最高、体量最为宏大的古埃及文明遗物收藏机构。此馆珍藏有五千年前的法老王朝遗存至公元六世纪的历史遗物共二十五万件,多数藏品的历史跨度逾越三千年之久。该馆设有上下两层建筑,各类展品依据时间脉络依次安放在数十个陈列空间之内。馆内部分藏品十分引人注目,例如宏伟的法老石雕,还有黄金打造的宫廷器物,数量众多的木乃伊,以及重达112公斤的图坦卡蒙黄金面罩和棺木,这些物品的工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金字塔

古埃及总共发掘出96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为宏伟的是位于开罗市郊吉萨地区的三座金字塔。这些金字塔都是古代埃及的统治者为自己建造的安息之所。胡夫是第四王朝的二号统治者,他的安息之地是大金字塔,该建筑始建年代约在公元前2690年,最初高度达到146.5米,不过经过漫长的岁月侵蚀,顶部损毁掉落了10米,目前高度为136.5米,底部每一条边长大约超过230米,其三角形的坡度是51度,底部占地面积有5.29万平方米,整个塔身是由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的,其中每一块石头的平均重量在2.5吨左右,根据传说,有10万人耗费了20年光阴才最终将其建造完成。这个金字塔的内部通道可以进入,这些通道构造巧妙,计算精准,让人惊叹。

第二座金字塔属于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国王,作为其安息之地,它始建于公元前2650年,高度比第一座略低3米,不过整体构造更为精巧宏伟,在金字塔前方设有祭坛等配套设施,并且矗立着闻名遐迩的狮身人面像。

这座雕像以哈夫拉的容貌为面部蓝本,狮子作为其身躯形态,整体高度达到22米,长度为57米,其中单个耳廓的高度就超过2米。整座雕像除了爪部,其余部分均由一整块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因为岩石质地不够紧密,加上历经4000多年风雨侵蚀,雕像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自然风化现象。此外,雕像面部受损严重,关于破损原因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由马姆鲁克军队将其当作射击练习的靶子所致,另一种则认为是18世纪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时炮火造成的破坏。

第三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的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那个时期,第四王朝正走向没落,金字塔的建造技艺也随之下滑。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建造高度骤降至66米,而且其内部构造显得杂乱无章。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

左塞尔陵墓:

萨卡拉金字塔坐落在开罗以南三十公里处,尼罗河西岸沙漠绿洲地带的外围,由一系列金字塔构成。最负盛名的是那座阶梯金字塔,它是古埃及第三王朝君主左塞尔的安息之地,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时动工建造。这座金字塔是埃及所有现存金字塔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同时也是全球最早采用石材建造的陵寝。金字塔整体呈现六级阶梯状,总高度达到六十米左右。这处金字塔周边散落着诸多贵族与官员的安息之地,这些墓葬中蕴含着大量工艺精湛的雕刻和彩绘,逼真地再现了古埃及民众的日常活动与生产状况,此外,邻近的神牛陵寝也享有盛誉。

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_开罗国民(埃及)

夏宫

就是蒙塔扎宫,它位于城市东边,面积达到155.4公顷,被茂密的树林包围,是个风格非常独特的园林。在1952年以前,这里一直是皇室成员夏天避暑的地方,现在海边可以供游客和钓鱼的人使用。园子里有法鲁克国王曾经住的宫殿(现在变成了埃及的国宾馆)。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纪之交建造的这个带有土耳其和佛罗伦萨风格的建筑,是王室用来夏天休息的场所。王宫不对公众开放,看其外观一定要注意频频出现的主题字母F。

传闻有个报喜者对福阿德王讲,字母F会给他的家族带来吉祥,因此他和儿子法鲁克就让他们后代的名字都以F开头,1951年法鲁克娶了娜瑞曼为妻,却没更改她的本名,1952年1月他们有个儿子出生,他给儿子取名阿赫迈德·福阿德,把字母F放在了名字的第二个位置,没过半年法鲁克就被废除了王位。

卡特巴城堡:

这座塔曾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于公元前280年,建筑高度大约有135米。历经多次地震的摧残,这座塔在1435年彻底损毁。1480年,人们利用它的残存石块,在原地方修建了一座城堡,并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为它命名。到了1966年,这座城堡被改造成了埃及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各种模型、壁画和油画,向参观者介绍从一万年前利用草船开始,埃及人发展起来的造船和航海历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开罗国民(埃及)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

尼罗河:

尼罗河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横跨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苏丹以及埃及这九个国家,总长度达到6700公里,堪称非洲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全球最长的水道,其可通航的河段大约有3000公里。尼罗河有两个主要发源地,西边那条发源于布隆迪山区,沿着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位于南半球)往北流淌,被称作白尼罗河;东边那条则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塔纳湖,人们称之为青尼罗河。这两条河流最终在苏丹的喀土穆地方会合,随后继续向东进入埃及境内。

埃及得益于尼罗河的恩赐。尼罗河谷与三角洲孕育了埃及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绵延1530公里,其河岸两侧形成了宽达3至16公里的地带,抵达开罗后则分为两条支流,最终汇入地中海。尼罗河三角洲由两条支流汇聚沉积而成,其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这片区域是埃及人口密度最高、土地资源最为丰饶的地方,全国人口中超过九成居住于此,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占据了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埃及国内几乎所有的水资源都源自尼罗河。依照尼罗河流域九个国家共同达成的协议,埃及每年能够获得555亿立方米的河水配额。

埃及历史沿革_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开罗国民(埃及)

苏伊士运河:

在埃及东部地区,地处欧洲、亚洲、非洲的交汇之处,连接着红海与地中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从1859年到1869年期间,由法国人出资开凿这条水道,导致埃及十万多名劳工因此丧命。后来英国购买了运河公司股份的四成,使得英法两国共同控制了运河的运营权,并攫取了巨额的利润。1956年,埃纳赛尔总统宣布运河收归国有,紧接着英、法、以三国对埃及发起了军事行动。1967年到1975年期间,由于阿以冲突,运河被迫关闭,停止通航长达八年。1976年至1985年,埃及政府投入约20亿美元,实施了大规模的运河改造项目,大幅提升了运河的通行效率。扩建后的运河总长达到195公里,最宽处有365米,水深在11米以下的部分为160至190米,最大允许吃水深度为16米,可以通行满载重量达28万吨的油轮,每天约有60艘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每年的收入接近20亿美元。

埃及地理环境特点_埃及历史沿革_开罗国民(埃及)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