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建团队,始终是创业公司遭遇的难题。这篇文章是我个人针对理想团队应具备的特征的思索,十分片面且个人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偏好的归纳。既然表明是“理想的”,那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标准,并不代表我们团队已达成的现实。
一、创业精神
在谈论这个话题前,先列举以下行为,我们称之为列表A:
每天在第一时间进行阅读,媒体上有大量并非创业者亲笔撰写的报道,还有“如何xxx”“abc是怎样edf”这类秘诀;
热衷于参与各类路演,积极投身比赛,踊跃参加聚会,热情奔赴媒体活动,和名人天使们合影留念,进而从中获取某种光环以及“成就感” ;
毫无节制地约见投资方,没有策略地约见投资方,不加选择地约见投资方,学习各种奇技淫巧,捕捉层出不穷的热点,猜测投资方的想法,绞尽脑汁攻克投资方貌似专业的提问,把回答本身当成正确答案,却不思考投资方是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
把融资额设定在5到10的范围,急忙告知众人,借此吸引他人注意,制造话题并进行大量炒作,却不去思考所吸引来的关注和用户是否契合产品核心价值,能不能真正检验产品的本质有效性;
身为团队招聘方或者应聘者,过度宣扬,过度关注办公装修,过度关注硬件配置,过度关注零食种类,过度关注旅游目的地,过度关注礼品种类,过度关注异性比例;
热衷于薪酬,热衷于股权,热衷于估值,热衷于融资等关键词,超过了对事情本身价值的思考,也超过了对其中挑战的兴趣;
将某种技术、语言、开发方式、产品方法论(像精益创业、MVP、从x到y)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经过焚香、沐浴、更衣、净身这些步骤后能倒背如流,却忽视了其他选项以及背后的复杂现实;
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里,各种所谓不可不读的创业语录、秘诀、捷径大量涌现,让人兴奋得夜不能寐,感觉自己仿佛时刻被某种神启笼罩着
再列举另一些行为,我们称之为列表B:
仔细思考并权衡,安静地辞去高薪且稳定的工作,记得和前老板以及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必要时延迟告知亲人,努力说服配偶或关键另一半支持这一决定,在经济上做长期准备;
深入进行思考,将其挑战一一列举出来,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展开学习,思索怎样有策略地去实现,这时便开始察觉到其中存在的难度与复杂性;
看到难度之后,更加坚信其具有长期价值,对股权的需求超过薪酬,甚至主动提出降低工资,在贪婪与恐惧之间,把握到某种微妙的平衡;
对所有带有“如果……就……”句式的报道失去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从中看出了业余人士无法看出的漏洞,另一方面是因为忙着解决真正棘手的问题,所以无暇评论;
开始严格规划时间表,思考执行的顺序,权衡其价值。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忙碌,更关注有效性,有策略地偷懒,尤其在独自一人时。
身为团队中的一分子,开始思索金钱的效率,会担忧自己工作所需的硬件条件是否过于奢华,也会忧虑差旅预算是否太过浪费 。
谨慎克制地管理时间,谨慎克制地管理资本,谨慎克制地管理媒体,对外界的一切保持猎豹般的冷静,对外界的一切保持警惕,对外界的一切保持敏锐,以麋鹿般的友好态度待人,以麋鹿般的真诚态度待人。用excel精确管理说什么,用excel精确管理怎么说,用excel精确管理何时说,审慎权衡每一次对话的价值,审慎权衡每一次对话的长期影响。珍惜自己的信誉,如同珍惜眼睛,珍惜团队的信誉,如同珍惜眼睛;
对公共假期开始感到难堪,对薪酬中社会福利的成分更加怀疑。
实际上,这两个列表都能够持续列得很长,至于你所观察到的A列行为多还是所在团队表现出的A列行为多,以及你所观察到的B列行为多还是所在团队表现出的B列行为多,还有A列行为和B列行为各自的含义,我都留给你自己去判断。
我理想中的团队行为,B列表应占大多数,尤其在早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A列表行为是有价值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必要且正确的。不过,其价值大小,取决于你执行B列表的程度以及对两个列表细微差别的思考程度。实际上,它们都是工具,关键在于你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 。
二、心智成熟
曾经有幸接触过几位处于某“流行年龄段”的开发者,也观察了几位极为活跃的红人,在欣赏他们聪明头脑以及“动手能力”或者“营销技巧”的时候,却往往很快被他们暴露出的基本品行和综合素质所震惊。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一些事实在此不作揭露,不过相信某些接触过的朋友应该能够理解。
在真正完全展现人的本性这方面,除了创业,或许只有中彩票所产生的放大效应,能够和它相媲美,当然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区分清楚。在这里列举几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素质,将其作为我对于“心智成熟”的标准。
诚实正直
对自己诚实,才能够看清真实的情况,进而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找到解决方案 。这一点也是在日常当中与团队有效合作的基本品质 。在这方面有缺陷的人,常常是热衷于A类行为的人,口头语是:“只要……就……” 。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他们清楚自己在说谎,却依旧选择说谎,原因在于他们成功找到了愿意与他们一同说谎的投资人;其二,他们并不知晓自己在说谎,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比第一种好到哪里去。
友善
这与大众理解的不一样,实际上它是一门“技术”,并非一种“态度”。在一个长期只教导人“仰视”或者“俯视”的国家里,能够用恰当方式“平视”他人,这是需要在适当环境中花费一段时间去培养的能力。
首先要明白,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处于“零和游戏”里,选项也不像我们从小被教导(或吓唬)的那样匮乏。其次,许多问题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大量可能性,这表明你与人相处时,在过于殷切和过于敌视之间,存在广阔空间。对于一个人是否具备“友善”能力,我几乎能用三分钟做出判断。
独立责任感
我见过30多岁的人,其行为思维模式还停留在18岁,还见过20岁的人,其心智独立性远超同龄人。这一点跟年龄大体有相关性,不过并非绝对。在创业这件事上,独立首先意味着对自身有责任感,没有人会在你背后盯着屏幕,要是你在这样的团队我会为你担忧 。
你应对你做出的所有选择承担主要责任,你应对你的工作效率承担主要责任,你应对你的时间规划承担主要责任,你应对你的产品承担主要责任,你应对你的薪酬与所得承担主要责任,你应对你的职业成长承担主要责任。要是你觉得你的投资者、CEO、产品经理该对你负责,那你还是个小孩子。
沟通能力
不好意思,我知晓你是个天才程序员或者设计师,这并不代表你有权拒绝与他人协作,也不意味着你应该拒绝和另一群天才设计师或程序员合作。要是你觉得作为独立开发者或者自由职业者能过得挺滋润,那你不适合创业团队。我知道很多人读到这儿开始轻视“沟通”这俩字,觉得真正的大牛不该降低身份跟不如自己的人共事。
然而能力具有多维性,这决定了合作是最优策略的概率很高,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单兵作战能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不过越来越稀少了,商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妥协和交换的领域,事实上,我坚信拥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天才们所能取得的成就高度与数量之和,远远超过不愿合作的孤独天才们的总和。哪怕仅仅是从智商具有挑战性的这个角度来看,你也应该认真去思考一下,这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机会 。
最后要着重说明:这大多是一种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技术”,并非仅仅是“个性”或者“天赋”(所以别再拿“我就是不善沟通”这种蹩脚理由当借口)。有大量专业书籍给出了简单且容易施行的学习技巧,这些技巧比起某些世界上顶尖的编程语言,学习起来要简单得多。
灵活度
这一点或许是创业团队身上极为罕见却常常最为关键的品质。当你决定着手做这件事时,本身就带有某种执拗的坚持作为驱动力,不然的话,你没法冲破旁人众多的不看好,也无法冲破投资者的层层拒绝,进而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但要记得能够随时退后三步来审视自己,审视团队正在做的事,并且做好随时推翻昨天自己的准备。这有时极其伤自尊,然而这种自尊在“正确”面前并没有价值。
表现在成员个体上,这种灵活性暴露得更为明显,具体体现为:能否在必要时刻高效地否定自身,及时承认自己思考中的错误与疏漏,并且能极为迅速地切换到“如何修正错误或调整策略”这一状态上。
我们常常会忘记,创业团队相对成熟大公司而言,具有一种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最大的地方,恰恰就是灵活性 。
三、有效且小
有一支五人游击队身处深山,他们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彼此背靠背,在漆黑的森林里悉悉索索、跌跌撞撞地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他们携带的干粮和弹药有限,仅够维持一个星期,而下一个补给点,不知是在几十公里外还是几百公里之外。并且,黑暗中隐藏着数量不明的装备精良的敌人以及莫测的红色野兽。
这或许是大多数团队开始时的状态,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我见到了许多不同的状况 。
不记得哪位前辈曾提及,大多数普通亲友,包括经验丰富的投资人,询问刚认识的创业团队时,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们公司有多少人了?” 。
而不是“你们团队是否有效?”
也不是“你们团队经验是否互补?”
更不是“你们团队每个人支持了多少用户?”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人数是一个用于评估团队价值规模的指标,这个指标非常懒惰且方便,同时也很肤浅 。
“我们公司300人”听上去远比“我们6个人”雄壮有力。
“我们已经达到1000人了”,这样的表述听起来,简直要比“我们恰好是20个人”好上50倍!
正如德鲁克所说,在旧经济时代,公司的规模和生产率常常由工厂工人数量来确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领域,继续用这种想法是可笑的。2011年,Instagram团队仅有6个人,却支持了1000万用户,这种案例的稀少性隐藏了其深刻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优势应当被忽略。
从理性角度去思考,要是有两款产品,它们的用户数量都是1000万,那么6个人团队所具有的价值,应该远远大于60个人团队所具有的价值。因为:
团队规模小,说明其自动化程度与技术价值高;
小团队常常有许多具备多方面能力的成员,他们个人的素质比大团队成员高很多,这种素质不仅代表着效率,还意味着跨领域跨技术思维的交叉,也就是一个人脑中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然而3个诸葛亮打败9个臭皮匠的概率要高得多;
小团队实现了与大团队同样的用户规模,且成本较少,这说明在多数情况下,小团队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犯错更少,单位资本ROI更高;
小团队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远小于大团队,这意味着在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小团队的生存期更长,其安全边际更高。
小团队的内部沟通成本远远低于大团队,这意味着所有会议、人事、行政等边缘活动所耗费的时间更低,从而有更高比例的时间可用于核心价值创造 。
小团队,拥有转变为更强大团队的战略空间,然而大团队要缩小规模并改进状况,成本和风险会更大。
当然,不同产品形态存在差异,有纯数字化产品和包含物理服务的产品之分,它们之间的团队规模天然不同,不过在同类产品里,单位成员产出更高的潜在价值更大,这种考量应当被纳入总体规模的比较之中。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有一个最小有效团队的概念,团队成员的技能集合要能支持产品的开发与运营健康速度,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集合也要能支持产品的开发与运营健康速度,并且团队成员的技能集合和工作效率集合要能抵御潜在风险。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团队能保持精简的规模,保证最高的效率。
这一理念,绝不是能用简单的“小而美”三个字粗略概括的。大众媒体在用庸俗流行词概括复杂现实这件事上,总是幼稚得让人防不胜防。这背后应该有深入的权衡和战略思考。这考验的是团队整体的技术能力和执行效率。
当然,太平洋两岸存在两个国家,在主流市场方面,在这一问题上会继续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投资界方面,在这一问题上也会继续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且这一点恐怕很长时间都不会变。
四、锋利的一致性
理想的团队,高度内聚且精简,同时拥有互补的技能树,这意味着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不过在下面两个层面,最好具备较强一致性:
价值观
正如HIG中app definition statement的概念类似,一个团队的价值观发挥着作用,它在日常行为中起到无形漏斗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也起到无形漏斗的作用,大大小小的决策可通过它起到“筛选”作用,关键敏感时刻的路径选择也可通过它起到“筛选”作用。
团队价值观建立起来后,团队本身便具有了意识,其思考和行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会提高执行效率,就好像操作系统的日常活动都被脚本化了,我意识到这个比喻里有诡异之处,不过如同许多大佬和教主所说,团队价值观最终难免带有某种邪教组织的气息,好在这并不丢人。
补一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似,“当你把它写在横幅上并挂在墙上时,它就开始消逝了。” 这是引用一位前老板的话 。
审美趣味
你必定和你的老板(或者你自己就是老板)、产品经理、程序员、设计师一同争论过产品细节,你会懂得审美趣味上的一致性是何等珍贵,并且会知道这种审美趣味严重不一致时是多么痛苦。这种一致性,对于设计与技术驱动的团队而言是极具优势的:
日常的设计决策基本无需讨论。“我清楚他们必定也是这般想法。”不会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差错。“早已设定好了设计模版与风格。”对于设计质量以及用户体验的关注,已达到全团队重视的高度,这不仅涵盖产品经理和交互/UI设计师(尽管这几个角色起主导作用),还包含前端后端程序开发团队、运营、市场团队等 。沟通成本进一步降低。
在这方面,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标准,不过有一种趋同的大方向,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建立得越早,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就越高效,用户体验设计和开发过程也越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审美趣味一致性能否建立,常常在团队组建时就已决定。核心团队成员是否志趣相投,是否拥有相近的文化品味,是否能够具备妥协的灵活度,从一开始便已确定。
这就是传说中的产品基因。
另一个好消息是:它抄不走。
当团队具备了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性后,当团队具备了审美趣味方面的一致性后,即便在产品定位方向上存在其他变数,也不会出现太大风险。因为不管怎样,产品总归会进化,而团队的价值观保证了进化的质量,团队的审美趣味保证了进化的速度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